
郑媛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发热门诊支援队队员,山医大一院血液科主治医师。
我学医7年,毕业10年,目前是一名普通的血液内科主治医师。现在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当时,初入象牙塔,憧憬着将与伟大的医学事业终身为伴。现在看来,当时有些懵懂无知的我们,只知道一种可怕的疾病发生了、传染了,学校和网络上有通知、传言。4月中旬,学校封校,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锻炼身体、量体温、喝着一些学校提供的中药汤。当时的信息环境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我们对这个敌人了解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接触了医学的各门课程和临床的各种疾病,也陆续听到了过来人讲述“非典”的故事,但那些都是自己听来的。
2020年的春节,我们如往常一样,忙着日常工作、年终总结,做着新年规划。当然,作为家庭“主力”也在忙着备年货,期间,我还抽空做了个小手术,可以趁着休病假好好洗涤一下心灵,看看书,为开春后的博士入学考试做准备。当然,也会关注一些网上的新消息,好像看到了一些关于“不明原因的肺炎”的消息,但都只是一闪而过。
临近年关,生活中、网络上,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突然有一天,网络上看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字眼。接着,钟南山院士、各级政府、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工作大群等都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年味都冲淡了许多。希波克拉底誓言犹在耳旁,“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我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医疗战线的一名工作者,我开始严密关注动态。随着武汉封城、湖北多地陆续封城,疫情的上报数字蹦着往上窜。我知道,我们的战斗已经打响,冲锋号已经吹起来了!

责任在身,完成使命!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已经在疫情开始的第一时间响应,在省委省政府、卫健委、院领导的周密安排下,一院紧急成立各工作小组,紧锣密鼓的开始工作。
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接踵而来,一院成立了援鄂医疗队、发热门诊支援队。全体医护人员放弃休息、放弃团聚,期间还发生数不胜数的感人故事。科室的微信工作群里也发出了号召:报名参加支援队。

看到信息,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正在休病假期间,科室领导、老师都纷纷打来电话,询问我身体的恢复状况,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牵挂和关心。这些工作中的师长、生活中的长辈,在我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将各种各样的实战经验,纷纷倾囊相赠,还一再叮嘱我注意事项、工作要点等。

家人知道我报名参加支援队,有担心、有不舍,五味杂陈。6岁的儿子说:“妈妈,你是医生,你是要和那个'坏家伙'去打仗吗?你能打赢它吗?你能不去吗?我想让你陪我,你好不容易才能陪我,呜呜呜……”自从知道我要来上班就心事重重的老公安慰儿子说:“妈妈这个时候就是战士,你不是最喜欢解放军吗?妈妈就是这个战场上的解放军,他们一定能打赢那个'坏家伙'。”本就不善言辞的老公对我说:“知道你报了名,说实话,很担心,不想让你去,主要是你刚做完手术,医生说至少要卧床休息2周,你这还没休息够啊,身体能吃的消吗?能保护好自己吗?你能……算了,我知道,这个时候你是一名战士,我不能拦着你上战场。放心吧,家里我来照顾,你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回来,回来我带你吃好吃的去!”年迈的公公婆婆也在担心,他们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记得向家里报平安,还向我保证一定照顾好孩子。

正月初三,服从医院的安排,我们在一大早就开始了关于疾病知识,防护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培训。正月初四,我开始了发热门诊的支援工作。
培训和工作的过程中,看到了感染科的各位老师,尤其是张主任、谢主任、邓老师、窦老师、李护士长、殷老师等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运营部、后勤保障处、食堂数不清的部门和工作人员,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安全、便利的工作,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障。他们都舍小家、为大家,不顾自己疲惫的身体,不顾自己因反复交代而沙哑的嗓子,和大家一道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战当中。他们经常通宵达旦,在工作群中、电话里,无论多晚,只要工作有需要,第一时间为大家排忧解难,协调工作。

我和我的战友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坚信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研究,有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首的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