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迅速蔓延并肆虐全国。新冠肺炎是一种突发的呼吸道传染病。面对疫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有12名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其中第一批4人前往湖北天门支援,随后陆续有8人飞赴武汉支援。
武汉是全国疫情最重的地区,在此支援的8名医护人员近况如何?“还好”“能行”,几乎所有人脱口而出的都是这些话。可是,额头鼻梁上的压痕、汗水浸透的衣背、干裂起皮的嘴唇……却透露了他们的艰辛。他们将这些苦累化为最有力的武器,给患者信心,给自己力量,在武汉施展着自己的专业才能,绽放着勇气和自信,也收获着温暖和感动。
团队协作 高效救治更多患者
2月20日晚11点,几经联系,在武汉支援的山医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教授蒋毅终于有时间通电话聊一聊自己的近况。

电话中,她声音沙哑,略显疲态。“喝水少,说话多,嗓子就这样了。”蒋毅说,“只要进病房,全副武装,要想和患者顺畅交流,我必须大声喊话。”而每次查房,都是50名患者一起查,有些患者病情复杂,还得多交流几句,一轮下来,得三个小时。“查一次房出来,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可是喝水得摘口罩,存在被感染的风险,所以尽量忍着,减少喝水,等下班回了驻地再喝。”然而,一个班6小时,前前后后,从出发坐车到穿脱防护服、消杀等环节全部完成,喝水间隔时间大多在8小时以上。

蒋毅于2月2日作为山医大一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领全院23名医护人员,随山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目前,山西医疗队在这一院区整建制接管一个重症病区,共管理50名患者。医疗队按医院分组轮流开展重症救治工作,蒋毅被任命为山医大一院组组长,加上后来增援的2名医生,目前组内共25人,5名医生、20名护士。

山西医疗队独立接管新病区的初期,是最忙最累的时候。“新收治患者,需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当时,我连着上了三个夜班,到第四天晚上的时候不上夜班却失眠了。”蒋毅说到。现在,救治工作基本理顺,又增援了2名医生,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谈到工作,蒋毅提得最多的就是团队协作。她说,一次查房就是50名患者,工作量大,但必须把所有患者都观察到位,做好梳理总结。进病房前,他们通常会把所有患者的情况再“过一遍”,然后靠的就是交班记录。交班记录用Excel表格的方式总结,上面还会“划重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区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哪些是危重患者,哪些是病情有变化的患者。这样,前后交接班的医护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患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为了更有效及时地处理医嘱,查房时会充分利用对讲机和工作手机。每查三五个患者,就从隔离病房内实时传送每一个患者的情况,与外边的医生一起协商最佳治疗方案,里应外合,协同作战。作为队长,蒋毅时刻都在惦记着工作,惦记着她的患者们和队员们:“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合理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让患者得到尽快救治,也有利于让医护人员尽可能休息到位,还节约了防护服等物资。”
互帮互助 感动无处不在
张潍主治医师是山医大一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2月11日随山西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到达后与山西省第二批医疗队会合,一起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救治工作。

“来武汉10天了,感动无处不在。”2月20日晚,在去值夜班的路上,张潍在电话中真诚地说道。
这些天来,他看到了患者的无助,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感恩。每当走进病房,患者总在说:“谢谢你们大老远来武汉帮助我们。”每当此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因遭受疫情的袭击,重病在床,有的一家人都被感染,还有的家人已经去世,但他们还心怀感恩,一直在对我们医护人员说‘谢谢’。”张潍说,在给患者救治的过程中,他无形中也收获了一种力量——一定要战胜病魔,还他们健康。
让他感动的不止这些,“要特别感谢志愿者司机,一趟趟接送我们医护人员上下班。”张潍说,“因为我们的班次不一样,他们要一直守候在医院门口,出来一批送完再回来接,直至深夜也不休息,很辛苦。”
“还有那一箱箱梨、一箱箱苹果……”张潍说,山西医疗队经常收到从山西寄来的物品,“家乡人民一直牵挂着我们,很感动。”
湖北天气湿冷,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能开空调,担心大家受冻,省卫健委、医院给大家发了羽绒服、电热毯等保暖用品;担心大家不习惯长期吃大米,思念家乡的面食,山西医疗队队员们自发每周到食堂帮忙,和面、擀面、做面条,炒制各种浇面的卤,给大家每周改善一次。“当然了,人多面少,吃上吃不上还得靠机缘。我运气好,正好赶上一次,真香啊!”张潍说得兴高采烈,那一碗家乡的面让他异常满足。
坚守方舱 “不破楼兰终不还”
裴云飞主治医师是山医大一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2月15日随山西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飞赴武汉,目前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支援。

“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谢谢你们!”这些天,裴云飞听到最多的就是患者感谢的话语。他说,这些患者刚从社区、宾馆等地方收治,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里没底,听到医护人员详细询问病情、细细叮咛注意事项,特别感动。“而我作为一名医生,能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觉得很荣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选择来武汉支援,是对的。”裴云飞说。
目前,他所在的光谷方舱医院的工作情况是四组医护人员轮流倒班,一个组2名医生、4名护士共同管理200名患者,一个班6小时。“其他都还好,最艰苦的一点是工作时不能喝水。”裴云飞说,他们通常在上班前两小时就禁水了,为了避免感染和节约防护服,上班过程中一般也不吃饭,“这不算啥,能坚持”。由于防护准备工作,加上路上耗时,6小时的班实际得10小时,下班后一坐到车上就累得睡着了,但他依旧坚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坚强守护 温暖患者鼓励自己
除了医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5名护士也在武汉支援。护师岳娇说,“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换了个工作地点而已”。她早在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时就报了名,并作为后备护理人员待命。第二批出发时,她如愿以偿,随队出征武汉。“武汉好起来了,全国才能好起来。”她说,来之前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切困难都难不倒她。这些天,在疲累的时候,她也会制作小视频发个朋友圈,打趣自己说:“如果太累了,就和生活请个假吧,今天要做个快乐的废物,加油!”

护理重症患者,护士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班4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消毒等环节,实际都在8小时以上,每当下班,人人都喊“累得精疲力尽”,但实际“口是心非”,细心地救治照顾病患,没有一丝懈怠。在隔离病房,梁洁护师协助老年患者排便、翻身,感动得老爷爷含泪致谢:“这是我女儿才干的事,谢谢!谢谢!”这些点滴的暖心举动,不仅给了患者莫大的安慰,也给了医护们一份坚持的力量。

95后男护士郭欣祺如今也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说:“这个战场上,不止有前辈们忙碌的身影,也有我们年轻人有力的脚步。我年轻,有力量,一定能战胜疫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是的,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信仰的力量越能闪耀光芒!在支援武汉抗疫一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温小娟、郭靖兰、梁洁3位护师,都不约而同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应该奋战在最前线。”温小娟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如今,他们的行动便是践行初心的最好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法新城院区支援的队员们休闲时间都会去驻地酒店楼下的长江边走走,“不用出酒店就能到,透透气,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顺便欣赏一下武汉的江景,心情美美哒”。而夜晚,窗外高楼上用灯光点亮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谢全国各地医疗工作者”这些暖心话语,更是给了大家莫大的鼓励和战胜疫情的勇气。
在这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这些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一线,是他们不怕吗?不是!是身在疫情中被病魔折磨的患者的期待,是国家的重托,让他们把脆弱深深埋藏,挺起胸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了自己当初站在这战场上的初心,做一回自己人生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