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餐按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餐制和分餐制。在我国饮食习俗中,我们习惯围坐在桌前共同进食,即合餐,合餐制是人们表达热情友好和欢乐的主要就餐形式。但是,“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却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分餐制”的重要性,尤其由于当下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把好餐桌安全关,阻断合餐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分餐制”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此次疫情也成为推广分餐制的一次契机。

最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正有序复工复产,恢复堂食。关于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的讨论和呼吁也越来越多。今年3月,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分餐制与无接触供餐省级地方标准,其中,《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地方标准明确了“分餐”的定义,首次总结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种分餐模式。
今年3月14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3.0版)》,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对于合餐顾客,要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有条件的餐厅要积极推广分餐制。除北京、山东外,上海、广州、成都、河北、湖南等地,其他地方相关部门和餐饮行业协会也发出倡议书,倡导推广分餐制,鼓励人们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什么是分餐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采取合餐的进餐方式。所谓“合餐”是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与“合餐”相对,“分餐”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种分餐模式,分餐位上指上菜前,按就餐人数将菜品分成单人份,每人一份呈现于餐桌,实现用餐过程用餐者各吃各的不交叉、无混淆的分餐模式;分餐公勺指用餐中利用分餐公勺、公筷、公夹或公叉等工具实现的分餐模式;分餐自取指使用独立餐具并由用餐者自取实现的分餐模式。
推行分餐制的好处?
1. 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食源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使用公筷公勺、分餐是更文明的用餐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避免由于飞沫、唾液传播引起的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传染病,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他人。
2. 培养良好健康生活行为,对合理膳食、平衡营养、控制食量以及预防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3. 分餐位上,按需配餐,保证营养平衡。特别对于儿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分餐,有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分餐制应从娃娃抓起,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4. 有助于定量取餐,遏制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实行分餐能很好地量化食物,按量分配,减少浪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转变。
5. 传承优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促进饮食文化弘扬发展,对烹饪方式、量化、器皿、盐、糖等使用等提出新要求。

由于我国的饮食文化和餐饮是盘、汤盆上菜,分餐制会增加餐具使用量。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不利于体现中国文化讲究热闹、亲情的气氛。

餐厅、家庭可以通过增加机械化洗碗设备,中餐配菜食谱标准化等方法推动分餐制的实施。最重要的是人们思想意识上要重视,行为上才能改变。
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4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疫情防控需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计划将“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广,并且号召全民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倡议大家摒弃陋习,预防疾病: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
目前,专业人士认为,推行分餐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将分餐制由理念转化为平常的餐饮礼仪,进而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形成健康文明饮食的“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