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针对一例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肝性脑病、糖尿病、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开展了一场多学科护理查房,护理部副主任唐珊,骨科护士长赵爱玲、专科护士武雅琼,血管外科护士长梁芳、消化内科护士长楚俊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范枝芳等多个科室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了全面、精准的护理方案。
责任护士李慧姣汇报了患者病情、目前护理措施以及遇到的难点,患者李某某,2025年7月1日主因摔倒致右髋部、左膝部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辗转多家医院,最终骨科门诊以“右转子间骨折、左股骨下段骨折”收入院。患者入院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双下肢肿胀,左下肢支具固定,右髋部(5x6cm)及骶尾部(4.5x1.1cm)皮肤破溃,表皮剥脱,表面红润,触痛(+),既往有高血压7年、糖尿病10年、自发性免疫肝病、肝性脑病1年,入院后下病重通知,记出入量,11日消化内科会诊后,输注白蛋白50g,Qd,保持大便通畅;12日,患者腹部超声结果:脾大,腹腔大量积液--肝硬化可能;18日,患者腹水合并肠胀气,消化内科会诊后味塞米20mg+螺内酯60mg,一天3次,关注尿量;23日在局麻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24日在全麻下行“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转入ICU;28日病情稳定后转回骨科。

该患者病情复杂,多种疾病相互影响,护理难度极大,赵爱玲指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制动,这不仅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骨折愈合本身需要充足营养供给,却又因患者合并肝硬化导致低蛋白血症而受到明显制约,形成了治疗与恢复间的突出矛盾。
武雅琼提出要在做好基础护理之上,随时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问题,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加重,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各学科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出了针对性护理建议:梁芳强调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踝泵运动,同时关注抗凝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楚俊红指出要严格控制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行为举止等变化,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加强肠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为肝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范枝芳制定了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在保证患者血糖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唐珊在总结中指出,多学科协作是现代医疗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她要求护理团队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此次多学科护理查房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化的护理服务,更展现了医院在疑难病例护理方面的综合实力。骨科团队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多学科协作模式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优质护理服务。
供稿:骨科 郝爽 武雅琼 赵爱玲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杨自权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