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痛不痛?看,阿姨手里有个会发光的‘小精灵’……”手术台边,医护人员俯身温柔地安抚着小小的身影,11岁的小周(化名)躺在手术台上将接受一场关乎心跳节律的重要手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以根治困扰她多时的室性早搏。
小周因间断心悸、黑朦、头晕两年在当地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并可见R-on-T现象,当地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看过后推荐家属尽快带孩子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寻求解决办法。

院前动态心电图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在正常跳动前突然出现额外心跳,这种异常心跳由某个心室区域过早发出电信号,导致心肌提前收缩,部分人可能会感觉到心悸、胸口突然“漏跳感”或“重击感”。频发的室性早搏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早早地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心肌病变,而R-on-T现象更是提示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一旦发生危及生命。虽然此次动态心电图并未发现恶性心律失常,但是小周既往心悸时偶尔伴随黑朦、头晕的症状却让家长不得不往坏处着想。
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异常“放电”的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异常“放电”的心肌坏死,达到阻断室性早搏的目的。该类微创手术已属于频发室早的一线治疗,因其手术彻底、术后极少副作用、手术成功后避免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优点,优于药物治疗成为临床指南的I类推荐。但是通过体表心电图及术中标测找到异常“放电”的心肌细胞有时候并非易事,即射频消融术的精准定位和彻底消融是决定手术后是否会复发的决定因素,也是衡量电生理医师手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考虑到小周年仅11岁,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心脏结构娇小精细,心血管内科团队高度重视,启动了针对低龄儿童复杂心律失常的专项评估流程。
入院体表心电图
电生理团队反复研讨手术路径与风险预案;护理团队则精心模拟术中安抚小周情绪的方法;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被预先调试到最佳状态——这双“透视之眼”将引导医生在稚嫩的心腔中精准定位异常放电的源头,所有术前工作准备就绪且细致入微。
手术当天,小周心电监护提示室性早搏二联律,术者对穿刺点区域局部麻醉后,准确穿刺股静脉并置入导管,当导管轻柔进入小周的心脏,三维标测系统迅速构建出心脏的立体模型。同时考虑到患者应尽量避免x线照射,电生理团队结合多年绿色电生理经验,采取了极低射线方法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射线照射,在复杂心电信号中抽丝剥茧,最终成功将病灶锁定于心脏结构复杂的右室流出道后间隔部位——这正是小周心脏“乱跳”的元凶所在。经放电消融后,室性早搏消失,反复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整个术程用时1小时20分钟。
电生理标测证实靶点部位,经消融成功终止室早
手术台上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精微,面对紧张不安的小周,护士全程陪小姑娘聊天分散注意力,术者操作间隙不忘柔声叮嘱保持体位。在专业与温情交织的氛围中,射频能量被精准释放,异常兴奋点被彻底消融,手术全程顺利,小周未感明显不适。
术后,小周连续心电监测显示恼人的室性早搏已完全消失,心脏恢复了稳定有力的节律,术后第二天便能在病房走廊轻快走动,困扰她和家人的“心头大石”终于落地。
“为这么小的孩子实施射频消融,不仅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更需要对患儿全方位的关怀,”王睿主任医师表示,“此例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山医大一院在儿童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以最小创伤、最大关爱护航童心健康的理念。”
简介山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近年来迅速发展,致力于各种快速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疗及预防,开展新技术包括疑难复杂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ICD植入、CRT植入、心肌活检、右心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房间隔造瘘术等。
电生理团队成员出诊时间:
王睿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
赵志强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郭敏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二下午
冯巧爱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供稿:心血管内科阴文杰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靳春荣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