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康复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入推进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中的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西医精准+中医温情”康复模式,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康复体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医护携手,共筑中医护理新基石
为推动中医护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更好地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在康复医学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科室护理团队全员参与系统化“西学中”培训,从经络腧穴到辨证施护,从阴阳五行的基础理论,到实操演练,每一个知识点都认真钻研,每一次实践操作都一丝不苟。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与不懈努力,全科护理人员顺利取得相关证书,为中医护理在科室的全面推广和应用筑牢人才基础。
多元实践,中医护理惠患者
案例一:小小耳豆藏玄机,解决患者失眠困扰
基于全息生物理论,人类的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对应着全身的脏腑器官,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失眠,耳穴压豆是一种非常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李女士,45岁,脑梗死伴失眠,主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持续近半年,加重一个月。每晚需辗转反侧1-2小时才能入睡,且睡眠浅,稍有动静即醒,醒来后感觉疲惫,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心悸、健忘。中医辨证: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原则: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根据中医辨证和耳穴功能,选取主穴和配穴。主穴:神门 、皮质下、心、脾;配穴:肝、肾、交感、枕。李女士反馈,贴压当晚即感觉心神比之前安宁,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白天精神略有改善,逐步患者心悸感明显减轻,中间偶有醒来但能很快再次入睡,晨起后感觉精力充沛,白天康复训练注意力集中能力提高,患者康复自信心大增。
案例二:艾灸除湿,肉眼可见
张大叔,脑梗死,近来体重莫名增加(尤其是腹部和臀部),感觉身体沉重,白天总是困倦乏力,饭后尤其明显;大便稀溏,粘马桶,不易冲净;口中粘腻,食欲一般。查体:患者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中医辨证:脾虚湿盛。 给予艾灸取穴方案:中脘穴、神阙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 、丰隆穴,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感到温热渗透为度,每周至少坚持3-4次。

坚持艾灸2周后,张大叔感觉身体明显轻盈了许多,早晨起床后困倦感减轻,神阙穴每次灸完之后会有肉眼可见的一汪水充满张大叔的肚脐眼。张大叔出院后,护理人员继续指导他居家进行中医护理,随访两个月后,发现他大便逐渐成形,体重开始缓慢下降(配合饮食控制),精神状态大为改善。
通过准确辨证、合理配穴、坚持施灸并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艾灸刺激特定穴位,让患者达到了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张大叔这一年的身体困顿得到了解除,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案例三: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赵女士也是一位卒中患者,入院时左侧肢体偏瘫,活动受限。医护团队在为她进行现代康复训练的同时,融入了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为赵女士进行了头疗和艾灸治疗,头疗通过按摩头部穴位,促进了脑部血液循环,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艾灸则选取了患侧肢体的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了肢体的麻木和疼痛。





在现代康复训练和中医护理的共同作用下,赵女士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她从最初只能卧床,到能够独立坐起,再到可以借助辅助器具行走,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赵女士的家人对康复医学科的治疗效果赞不绝口,他们说:“康复,让我们的家人能够重新站起来,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成效显著,中医护理谱新篇
过去一年,康复医学科中医护理工作量成绩斐然。耳穴贴压治疗累计开展180余例,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人体脏腑功能,针对失眠焦虑、高血压调理、胃肠紊乱等问题,精准选取对应反射区,以轻柔刺激疏通脏腑气血,众多患者反馈“贴上即感轻松”,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失眠等症状。艾灸治疗达540余例,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和药力,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众多寒湿痹痛患者带来了福音。头部刮痧/推拿也开展了80余例,给予患者醒脑开窍,舒筋活络,尤其适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头痛眩晕患者,改善患者头部血液循环,缓解了患者的头晕、头痛等问题,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供稿:康复医学科 吕慧颐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武俊英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