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风送爽,并州医苑聚贤良。”正值丹桂飘香、硕果盈枝之时,医学领域的目光聚焦三晋大地。2025年9月13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山西省医师协会及山西省抗癌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协办的“妇科教育论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妇科新进展学术会议暨山西妇科医师微创技术与规范诊疗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拉开帷幕。
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郎景和院士担任名誉主席,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应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赵烨教授为大会执行主席。
开幕式简洁而精彩,学术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郎院士领衔,参会专家共有130人,81位国内知名妇产科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精彩学术讲座,有31位专家和学者主持会议,手术视频比赛选手和导师共18人,线下共428人参与了此次盛会,线上参会点击量破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赵烨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周应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健康事业,先后出台《健康中国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等系列政策,强调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科技引领的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聚焦妇科重点疾病,既是临床实践的迫切需求,也是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的重要体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应芳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周芸教授进行欢迎致辞,对与会的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国家正在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要求三级医院妇科重点发展疑难重症诊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则强化基本妇科服务能力。本届论坛侧重的各类妇科常见疾病,恰恰对应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需求,是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的具体实践。”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周芸院长致辞
杨清仁教授从政策实施层面发表讲话时,特别强调了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度协作,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模式,建立妇科专科联盟。上级医院要将规范化诊疗方案、适宜技术和人才培养体系下沉到基层,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杨清仁教授致辞
王平院长补充道:“在医联体框架下,我们将推行‘双向下沉、双向转诊’机制。一方面专家、技术下沉,另一方面建立顺畅的转诊绿色通道。特别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等疑难病例,要形成基层首诊、上级确诊、分级治疗、双向转诊的闭环管理模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王平院长致辞
郎景和院士从发展趋势角度展望未来:“妇科领域正朝着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搭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平台,让基层医生能够实时获得上级医院的技术指导。同时要通过建立标准化妇科病种数据库,推动诊疗质量的同质化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院士致辞
原效国会长在总结中表示:“我们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构建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妇科诊疗新格局。通过医联体建设,让上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惠及基层,提升全国妇科整体诊疗水平,共同为中国女性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山西省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原效国会长致辞
主会场学术活动拉开帷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院士:做医生真好 郎景和院士首先进行发言。从医61载,郎景和院士以“善爱、敬畏、职守”为行医圭臬,将医学视为“规律与未知的永恒对话”。他比喻解剖刀为“剑”,强调医者需以“心地善”为底色,“心气和”为修养,“说真话、办实事”为准则。面对AI技术的冲击,他警示医学的本质仍是“人与人的温度”,呼吁青年医生培养“悟性(直觉)、理性(逻辑)、灵性(人文)”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在快速医疗化的时代,他坚守“面对面诊治”的不可替代性,提出“敬畏自然、敬畏医学、敬畏病人、敬畏生命”的哲学思考,并援引特鲁多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诠释医者的终极使命。
澳大利亚Women Centre & Joondalup Hospital的Jason Tan教授:Pushing the limi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GynaeOncology ——探索妇科肿瘤微创手术的极限 来自澳大利亚Women Centre & Joondalup Hospital的Jason Tan教授聚焦妇科肿瘤微创手术的技术革新,从机器人辅助手术、单孔腹腔镜到荧光导航技术的应用,系统解析如何突破传统手术的视野与操作限制。通过展示国际前沿案例,他对比了微创手术在肿瘤根治性、术后恢复及生育功能保留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病例中的关键作用。针对技术瓶颈,如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切除难点,他提出“精准解剖”与“能量器械优化”的解决方案,为微创手术的普及与安全应用提供实践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子宫附腔的诊治和鉴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系统解析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附腔)的诊疗路径,从胚胎发育异常到解剖学分类,整合超声影像与宫腹腔镜技术,建立“定位-定性-定策”三步诊断体系。针对临床常见误诊(如残角子宫与双子宫的鉴别),她通过典型影像学特征对比关键差异,并强调术前评估中“三维超声重建”与“内分泌激素检测”的协同价值。在治疗层面,她倡导“个体化手术方案”,对育龄期患者侧重生殖功能保留,而对围绝经期患者需强化恶性病变筛查,为临床实践提供分层决策依据。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妊娠合并宫颈癌的相关问题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深入剖析妊娠与宫颈癌的复杂交互机制,指出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速肿瘤进展,而治疗选择需平衡母婴安全。她提出“分层管理”框架:早期宫颈癌可延迟至妊娠中期手术,中晚期则需综合评估放化疗风险。通过分享多中心临床数据,她强调多学科团队(MDT)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核心作用,并创新性引入“胎儿肺成熟度监测”技术,以降低早产相关并发症。最后,她呼吁建立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全国性登记系统,推动诊疗标准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冷金花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学科团队(MDT)模式的管理现状和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冷金花教授以内异症的多学科诊疗(MDT)为核心,剖析当前团队协作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她结合协和医院MDT案例,展示如何整合妇科、生殖科、疼痛科等资源,实现从诊断、手术到术后药物管理的无缝衔接。针对复发难题,她强调“长期随访”与“个体化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并展望AI技术在预测复发风险中的应用前景,为内异症诊疗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宫颈防御功能异常与早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发表了题为《宫颈防御功能异常与早产》的学术报告。宫颈防御功能异常是早产的重要诱因之一,其病理基础涉及宫颈结构重塑、微生物感染及免疫失衡等多重机制。宫颈作为妊娠期的“天然屏障”,其胶原纤维交联、黏液栓完整性及局部免疫微环境的稳定性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当宫颈提前缩短或出现炎症反应时,可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导致宫颈胶原降解,进而引发宫颈机能不全。临床干预上,早产防控需结合宫颈长度超声监测、微生物筛查(如细菌性阴道病)及免疫调节治疗(如孕酮补充)。此外,紧急宫颈环扎术对部分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宫颈生物力学评估及新型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实现早产的精准防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先天性下生殖道畸形整复手术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进行了《先天性下生殖道畸形整复手术策略》的主题演讲。先天性下生殖道畸形的矫治需基于精准分类与个体化手术设计。根据胚胎发育异常部位,可分为阴道闭锁、子宫畸形及混合型畸形,其中MRKH综合征(苗勒管发育不全)和阴道斜隔综合征最为常见。诊断需结合三维超声、MRI及内镜检查,明确解剖结构异常范围。手术矫治的核心目标是恢复生殖道通畅性并保留生育功能,如腹腔镜辅助下阴道成形术或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术中需注意保护泌尿系统及肠道,避免术后粘连。术后管理强调长期随访,包括阴道模具使用、性功能指导及生育咨询。未来发展方向是结合生物材料(如脱细胞基质)和组织工程,优化手术效果。
中日友好医院凌斌教授:经阴全程可视腹腔镜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凌斌教授讲述了经阴全程可视腹腔镜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经阴全程可视腹腔镜技术通过阴道自然腔道建立手术通道,结合生物材料(如脱细胞基质)和组织工程优化创面修复,实现“无体表瘢痕”的微创目标。相较于传统腹腔镜,该技术具有术后疼痛轻、脏器粘连少、组织修复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子宫肌瘤剔除、卵巢囊肿切除等妇科良性病变。其核心创新在于集成高清内窥镜与柔性器械,辅以生物支架材料促进阴道穹隆切口愈合,有效克服传统NOTES视野盲区与感染风险。当前研发聚焦于智能导航系统与可降解吻合材料的协同应用,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培训体系,推动该技术向恶性肿瘤根治术拓展。随着女性对微创与功能保留的双重需求增长,经阴全程可视腹腔镜关联技术正成为妇科手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的主题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策略》。内异症的长期管理需构建“全周期、多维度”诊疗体系。药物治疗以GnRH激动剂、孕激素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为主,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症状严重度个体化选择。对于合并不孕的患者,建议尽早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必要时辅助生殖技术干预。心理支持同样关键,慢性疼痛及不孕易导致焦虑抑郁,需联合心理科进行疏导。术后管理强调复发预防,如长期低剂量孕激素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的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内异症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以实现精准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重塑子宫内膜异位症全身系统机制与临床认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全身系统的影响与临床认知。内异症不仅是盆腔疾病,更与全身系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内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可能与慢性炎症及雌激素依赖性血管病变有关;此外,内异症相关性疼痛可导致中枢敏化,增加偏头痛及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临床认知需从“局部病灶”转向“全身管理”,建议多学科协作(如风湿免疫科、疼痛科)制定诊疗方案。未来研究应关注内异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的关联机制。
中华妇产科杂志沈平虎编辑:临床研究类文章写作 中华妇产科杂志沈平虎编辑带来了临床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方法。临床研究论文的写作需严格遵循方法学规范。选题应聚焦临床痛点,如“新型手术方式与传统术式疗效对比”。研究设计需明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对照试验(RCT)为金标准,但观察性研究同样具有价值。结果呈现需避免数据挖掘,强调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的结合。伦理审查是核心环节,尤其涉及弱势群体(如孕产妇)时需获得知情同意。投稿前建议参考CONSORT声明(RCT)或STROBE声明(观察性研究)进行自查,以提高发表成功率。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梗阻型生殖道结构异常所致内异症的保育治疗和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简述了梗阻型生殖道结构异常所致内异症的保育治疗和管理。梗阻型生殖道结构异常(如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可导致经血潴留,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保育治疗的核心是解除梗阻并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需在青春期后尽早进行,以减轻卵巢功能损伤。术后管理包括激素抑制(如GnRH-a)预防复发,并联合生育力评估(如卵巢储备检测)。对于严重粘连病例,可应用防粘连材料(如透明质酸凝胶)及腹腔镜监护技术。长期随访需关注月经恢复情况及妊娠结局。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封全灵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药物选择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封全灵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药物选择。内异症术后药物选择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可快速抑制雌激素,但长期使用需“反向添加疗法”(如替勃龙)预防骨质疏松。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适合无生育需求者,局部作用可减少全身副作用。新型药物如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SPRM)可能成为未来方向。个体化用药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计划及经济条件,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骨密度。
主持人风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小为教授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键教授主持会议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邓洋教授及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兴旺教授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武唤秀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军教授主持会议
会场掠影
妇科教育论坛
本次论坛于9月13日至14日持续开展多场分场学术活动,内容涵盖手术视频展示、学术报告及讨论等多个环节,既有前沿理论的深度解读,也有临床实践的经验分享。全国妇科同仁积极参与、共襄盛会,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研讨中凝聚共识,携手推动妇科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守护女性健康谱写更精彩的篇章!分会场精彩持续,敬请期待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