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哮喘治疗领域,吸入疗法被全球指南公认为“核心武器”,GINA指南指出:规范吸入治疗可使85%的患者实现临床控制。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主题为“让吸入疗法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再次突出了吸入疗法的重要性。

吸入疗法是药物直达气道局部,具有起效快、剂量小、全身副作用少等优点。但大多数患者存在认知误区,常常擅自停药导致哮喘反复急性发作,肺功能下降。
误区一:“激素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与口服激素并不完全相同。
ICS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吸收量极微,副作用主要集中在局部(如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感染,通过吸药后漱口可有效避免)。
吸入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活性是全身使用激素的500-1200倍,且可以长期使用,具体用量和疗程,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

误区二:“症状缓解了,药就可以停”
●真相: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症状消失≠炎症治愈。若擅自停药,气道炎症会悄悄复发,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哮喘指南明确:哮喘控制且肺功能基本正常并稳定达3个月以上,可考虑降级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而非突然停药。

误区三:“吸入装置都一样,随便选一个就行”
●真相:不同装置适用人群差异显著,选错可能无效。
定量气雾剂(MDI):适合成人及熟练患者,但需“按压—吸气”同步操作,儿童或老人易因协调差导致药物浪费。
干粉吸入器(DPI):依赖患者主动深吸气,吸气力量不足者(如严重肺气肿患者)效果差。
雾化器:适合婴幼儿、无法配合者,但需设备支持,携带不便。
★建议:初次用药时,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病情、操作能力选择装置,切勿自行用药。
给哮喘患者的“行动清单”
●破除“恐激素”心理: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ICS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拒绝“佛系治疗”。
●定期评估装置适用性:每年至少1次向医生演示装置使用过程,确认操作正确性,必要时更换更适合的装置。
吸入疗法不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而是唯一能从根本上控制哮喘的科学手段,只有正确认识、规范使用,才能帮助哮喘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重获自由呼吸。专家呼吁患者放下误解,拥抱规范治疗,真正挣脱哮喘的“呼吸枷锁”。
制作:朱虹瑾
初审初校:任寿安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