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科学追光计划”落地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明宇领衔专家学者与科技志愿者团队,走进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为1000余名师生进行了“与AI共舞,脑机互联”主题科普讲座,通过具身机器人互动、脑机接口演示、智能装备体验等多元环节,让前沿科技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此次太原站活动是CCF“科学追光计划”全国科普月系列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了医疗与科技界力量,精准呼应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核心主题,更彰显了新科普法“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的立法精神。桃南小学操场上,具身机器人精准模仿人类动作、机器狗完成障碍穿越、编程战车沿预设路线疾驰,提前布置的五大科技展区刚开放便被师生围得水泄不通。

“所谓AI,就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脑机接口就是让机器连接大脑。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大脑每秒能发出数百万个电信号,让机器听懂人类想法并付诸行动就是脑机接口的核心内容。”在阳光灿烂的操场讲台上,王明宇以“意念控制”的神奇现象开篇,通过3D建模拆解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他结合国内最新临床突破展开讲解:“清华大学与北京宣武医院联合研发的NEO脑机接口系统,仅用硬币大小的设备就能实现无线信号传输,让四肢瘫痪患者通过意念完成进食、饮水等动作,抓握准确率超90%。”谈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创新成果时,他详细展示:“这种比头发丝细100倍的超柔性电极,植入后能与脑组织形成无瘢痕界面,帮助截肢患者用意念操控电子设备。”

为让医学科技更易理解,王明宇特意融入山医大一院的临床实践:“脑机接口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已经开始应用。通过植入脊髓的电极芯片,进行昏迷促醒,让曾经的植物人可以和家人外出一起吃火锅,向脑深部植入电极,捕捉转瞬即逝的异常脑电,从而拨开癫痫迷雾,战胜病魔;打开脑起搏器的开关,原本僵硬颤抖的肢体立刻活动自如,帕金森患者每天早晨去迎泽公园打陀螺。”他指着屏幕上的脑电波形图比喻:“大脑就像精密的生物计算机,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出故障的部件做系统修复。”

互动体验环节成为科普传播的催化剂。在VR脑科学展区,学生们戴上混合现实设备,走进虚拟大脑内部观察神经信号传递。具身机器人展区前,王明宇与机器人同步做出举手、转身动作,向孩子们解释:“这就是AI捕捉人类动作信号的过程,未来它能成为残障人士的辅助伙伴。”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王明宇始终践行科普惠民理念,此次特意组织跨学科团队参与:“神经科学与AI交叉领域的人才需求倍增,我们既要讲清技术原理,更要激发探索热情。”面对学生关于“脑机接口能帮失忆的人找回记忆吗”的提问,他耐心回应:“目前我们已经有望让盲人看见,让聋人听到,让四肢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未来结合脑机接口技术,实现记忆信号的存储与修复,正是我们攻关的方向。”
活动期间,科技志愿者向学校捐赠科普图书,桃南小学校长陈晔感慨道:“这场活动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向善的力量,比课本知识更能激发科学兴趣。”CCF科普工作委员会执委、CCF太原秘书长胡欣宇表示,太原站活动是“科学追光计划”从边疆到城市的生动延伸,未来将联合王明宇团队打造“脑科学科普云课堂”,惠及更多青少年。

此次科学进校园活动,既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科学文化进基层”的鲜活实践,更是医疗与科技跨界科普的成功探索。王明宇在总结时说:“新科普法为我们搭建了传播科学的平台,今天播下的好奇种子,终将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栋梁。”夕阳下,同学们围着机器狗不停提问的身影,正是科普力量最生动的注脚。
供稿:神经外科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王宏勤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