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护校六层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了2024-2025年度科技奖励大会暨202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启动会,旨在表彰科研先进、总结既往成果,并全面部署新一年度国自然申报工作,汇聚全院力量推动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山西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孙宁、公共卫生学院余红梅教授,山医大一院全体院领导、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出席,会议由副院长韩清华主持。

表彰先进:硕果累累,致敬科研奋斗者
会议伊始,韩清华介绍了与会嘉宾及会议核心议程。她强调,科研是医院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核心驱动力,并对过去一年全院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与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肯定。
随后,山医大一院院长周芸宣读了2024-2025年度科技奖励名单,表彰范围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科研平台建设、省级科技奖项及高水平论文四大类成果。这些荣誉凝聚了科研工作者潜心探索与不懈努力的心血。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席台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本年度国自然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医院共获批14项,包括5项面上项目和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占山西医科大学全校中标总数(56项)的四分之一,持续领跑学校各二级院系。核医学科武志芳、精神卫生科孙宁、核磁影像科王效春以及特聘专家陆利、王磊荣获面上项目;感染病科范婷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姬韶阳等9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项目,充分展现了医院“老中青”科研梯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医院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新进展:泌尿外科曹晓明牵头的“山西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精神卫生科刘志芬带领的“山西省精神心理疾病(抑郁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4个平台成功入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谭艳、刘莎等6人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彰显了医院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精神卫生科、分子医学团队等科室亦发表了12篇中科院SCI1区高水平论文。
经验分享:精准指导,赋能基金申报

表彰环节后,会议进入2026年度国自然申报动员与经验分享环节。孙宁在动员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山医大一院作为学校“科研主力军”的重要贡献,同时指出医院在重点项目、领军人才及成果转化方面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相比仍存差距,他介绍了学校层面的支持举措,包括“三级联动评审”“靶向式打磨”“交叉学科扶持”等,并建议借鉴公共卫生学院“周三督导+周四讲解”的成熟经验,落实青年学者“一对一”导师制,全面提升申报书质量。

山医大一院科技处负责人刘志芬随后详细解读了2026年国基金申报工作规划,通过分析近五年立项数据(从2021年10项增长至2025年14项),她指出医院国自然申报稳中有进,但也面临学科方向分散、队列数据不规范、人才梯队失衡等挑战。为此,她提出构建“有组织的科研体系”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医院-科室-团队”三级联动架构、开设封闭式培训班、整合跨学科资源并明确时间节点,为申报工作绘制清晰“路线图”。

余红梅以其团队高达80%的中标率为例,作了题为“高中标率秘诀”的专题讲座。她结合自身主持6项国自然项目的经验,从科学问题提炼、研究方案设计、统计学方法应用三个维度,层层拆解申报书撰写核心要点,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指导。

精神卫生科杜鑫哲博士分享了其历时6年最终成功中标国自然青年项目的心路历程。她以自身从非医学专业背景通过跨学科融合成功申报的经历,鼓励青年学者勇于突破学科界限,在交叉领域寻找创新点,并强调了结合临床问题、主动融入团队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凝聚共识,矢志再创佳绩
会议最后,山医大一院党委书记徐钧作总结讲话。他首先向所有获奖者及科研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并强调“科技兴则医院兴,创新强则实力强”。他指出,2025年国自然立项佳绩是医院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结果,但面对省内兄弟医院的快速发展和与国内顶尖医院的差距,仍需保持清醒、奋力前行。针对2026年国自然申报工作,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获奖人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二是各科室主任与学科带头人需主动谋划、精准布局;三是医院将持续完善保障机制,为科研人员保驾护航。他号召全院力争2026年国自然申报再创佳绩,推动医院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
此次大会既是对过去科研成就的总结与肯定,更是迈向新征程的动员。与会科研人员纷纷表示,将以获奖者为榜样,积极汲取专家经验,全力投入2026年度国自然申报工作,为将医院建设成为“科研强院”、助力山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科技处
图片:刘熙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刘志芬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