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后脚踝总是僵硬、下垂和内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踝关节形态改变,足尖下垂,足底部内翻,造成足底不能有效地接触地面,重心不能有效地前移,活动困难甚至在坐站或仰卧位时出现不自主的抖动,这其实是小腿三头肌过度紧张导致踝关节控制失衡,严重影响行走能力。

大脑损伤,肌肉失衡的根源
偏瘫后的脚踝问题,看似局部现象,实则根源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卒中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区域受损,肢体远端控制能力下降。

脊髓神经系统随之出现异常反射,失去高级中枢的有效控制,表现为牵张反射增强而引起肌张力增高和肌肉协调性异常。

这种失控使得本应相互配合的肌肉变成了“对手”——小腿后侧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过度紧张,而前侧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执行脚踝背屈动作;此外脚踝的感觉缺失或感觉上传错误,导致神经中枢下传调控指令错误,影响脚踝的灵活运动。
小腿三头肌:从保护到“反叛”
小腿三头肌是维持人体站立和行走的重要肌肉,但是偏瘫后,它却从“保护者”变成了“反叛者”。由于早期患者卧床,脚踝长期处于脚踝下垂位置,家属也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牵拉动作,导致患者跟腱短缩,肌肉本身也发生结构性改变,肌纤维弹性下降,胶原组织增多,韧带、筋膜的协调紊乱,导致脚踝骨性足弓的生物力线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脚踝的僵硬过程,长期下垂内翻会使距骨向外侧移位,患者在支撑时,下肢力线发生改变。
不只是小腿问题:连锁反应与代偿模式
脚踝僵硬不久便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为应对小腿三头肌的过度紧张,身体会出现异常代偿模式,行走时表现为脚掌脚外侧先触地,脚后跟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放,膝关节过伸展内翻,髋关节屈曲外旋,骨盆旋转,躯干屈曲代偿,行走时,上肢联合反应明显,这种异常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错误的运动模式,形成恶性循环。

康复训练:打破僵硬恢复平衡

松解跟腱、小腿三头肌

胫骨腓骨关节松动


主动诱发脚踝背屈外翻:用手刺激足部和小腿处的关键部位来诱导患者进行足背屈和足外翻,同时,治疗师通过口令引导让其脚尖往上抬,用力往上抬,反复的言语刺激,使其能够产生一定反应,从而抵制其原有的足内翻和下垂,通过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维持1-2min的背屈,从而改善其步行功能。

弹力步行训练带的使用:可以明显增加患者步行时脚踝背伸能力,增加患者步行时的稳定性和下肢的支撑能力,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配戴踝足矫形器:利用配戴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脚踝进行治疗的主要机理是对其踝关节进行制动,使踝关节保持一个被动的位置,要比其按照不正确的生物线线发展下去疗效好,脚踝被控制之后,膝关节和髋关节在各个面内的角度和所受地面反力对各关节的力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使患者步行更容易。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肉毒素注射、功能电刺激、肌效贴治疗、中医针灸、躯干髋膝调整等,医生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估后,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合理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步行能力,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全面恢复。
供稿:康复医学科 孙静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武俊英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