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科普丨“打一枪就跑”的眩晕:追踪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惯犯”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9 17:24

所有检查都正常,可我们为什么还在晕?

45岁的刘姐是一名会计,每到月底和年底,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她正在核对一份重要的报表。突然,毫无征兆地,她感觉办公室开始缓慢地旋转,像坐上了一艘轻轻摇晃的船。紧接着,恶心感涌了上来,她不得不放下工作,闭眼休息。这种眩晕持续了大约两三个小时才慢慢平息。她以为是自己太累了,没当回事。但从那天起,这个“不速之客”就开始不定期地“光顾”她的人生。有时是三个月一次,有时是一个月两次。每次发作,都是持续数小时的天旋地转,让她无法工作,无法正常生活。

恐慌的刘姐开始了自己的求医之路。她去了急诊,头颅CT正常,排除了中风。她去了耳鼻喉科,听力测试正常,排除了梅尼埃病;医生为她做了体位试验,阴性,排除了耳石症。她又去了神经内科,做了最昂贵的头颅核磁共振(MRI),结果依然是“未见明确异常”。两年下来,刘姐的病历本越来越厚,上面贴满了各种“正常”的报告单。可那个“惯犯”依旧我们行我们素,时不时就跳出来“打一枪”,然后迅速消失,不留任何痕迹。

“医生,我们所有的检查都正常,可我们为什么还在晕?我们不会是得了什么怪病,或者干脆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吧?” 坐在我们对面的刘姐,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当“查无此症”本身就是一种诊断

刘姐的困境,在眩晕门诊并不少见。要理解她的病,我们得先换个思路。

1. 它到底是什么?

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BRV),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自发性眩晕,但患者的听力、前庭功能检查以及神经系统影像学全都是正常的。

看明白了吗?它的诊断标准,恰恰是“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性之后,剩下的那个”。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诊断”。

这就像一个侦探在破案。我们通过CT、MRI排除了“脑瘤”、“中风”这些重案犯;通过听力测试排除了“梅尼埃病”;通过体位试验排除了“耳石症”。当所有已知的“嫌疑人”都被洗清嫌疑后,那个反复作案、却始终没留下证据的“惯犯”,我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良性复发性眩晕”。

2. “惯犯”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个“惯犯”其实不是“孤狼”,它很可能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偏头痛家族。

我们可以把大脑的“眩晕控制中心”想象成一个极其敏感的“报警器”。在普通人身体里,这个报警器阈值很高,一般的刺激不会触发它。但在BRV患者(以及很多偏头痛患者)体内,这个报警器天生就“阈值偏低、高度敏感”。一些看似平常的刺激,比如压力、疲劳、失眠、荷尔蒙波动(如月经期)、甚至某些食物,都可能像一缕青烟一样,轻易地触发这个敏感的报警器,拉响一场持续数小时的“眩暈警報”。因此,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良性复发性眩晕,本质上是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一个亚型或早期表现,只不过它发作时,头痛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

3.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检查正常就代表我们没病,是我们太矫情了。”

真相:检查正常,只是说明你没有得那些能通过现有仪器检测出来的、有器质性改变的疾病。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功能”是正常的。BRV就是一个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问题出在神经系统的“软件”设定上,而不是“硬件”损坏。你的痛苦是100%真实的。

误区二:“既然是良性的,就不用管它了。”

真相:“良性”指的是它不危及生命,不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但这不代表它不影响生活。反复、不可预知的眩晕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导致焦虑和恐惧。它需要被科学地“管理”起来。

从“破案”到“控案”

听完我们的解释,刘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两年来的困惑和自我们怀疑,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原来是这样,”她说,“这么说,我们这么多‘正常’的报告单,其实不是没用的,它们本身就是诊断的一部分。”

“完全正确!”我们肯定了她的想法,“这些报告单为你排除了所有的危险,这是一件大好事。现在,我们的目标变了,不再是去‘抓住’那个惯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底细了。我们的新任务,是去‘管理’它,让它没机会再出来捣乱。”

从“治疗”转向“管理”

我们没有给刘姐开一大堆止晕药,而是给了她一本笔记本。“从今天起,我们来当自己的‘侦探’。请你开始记‘眩晕日记’。”我们让她记录下每次眩晕发作的日期、时长、严重程度,以及发作前24小时内发生的所有事情:吃了什么?喝了什么?(有没有喝咖啡、红酒?吃巧克力、奶酪?)睡得怎么样?(是不是熬夜了?是不是睡得不踏实?)心情如何?(是不是压力特别大?跟谁吵架了?)是不是在月经期前后?找到规律,找到“扳机点”。

一个月后,刘姐带着她密密麻麻的日记来复诊。我们一起复盘,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清晰的规律:她的三次眩晕发作,都集中出现在月底连续熬夜加班、并且喝了大量速溶咖啡提神之后。

“破案了!”刘姐自己都笑了,“原来‘疲劳’和‘咖啡因’就是触发我们身体里那个‘报警器’的罪魁祸首!”找到了“扳机点”,管理的策略就清晰了。我们建议她调整工作节奏,避免过度劳累;用白水或淡茶代替咖啡;保证规律的睡眠。

同时,我们也告诉她,如果未来发作依然频繁,我们还可以借鉴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方案,通过一些药物来提高大脑的“报警阈值”,让它变得不那么敏感。

与“惯犯”和平共处的智慧

如果你的情况和刘姐很像,那么下面的建议可能对你有用:

1.接受“正常”的结果:

告诉自己,一沓“正常”的检查报告是好事,它为你排除了重疾的风险。你的病是真实存在的,它叫“良性复发性眩晕”。

2.成为自己的“侦探”:认真记“眩晕日记”,这是识别个人专属“扳机点”的最强工具。常见的扳机点包括:压力、睡眠不规律、某些食物和饮料、天气变化、女性生理期等。

3.主动规避,调整生活:

规律作息: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表,避免熬夜。

健康饮食:减少咖啡因、酒精、巧克力、腌制品的摄入。

管理压力:尝试瑜伽、冥想、散步等方式,为情绪减压。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

4.急性发作时怎么办?

保持镇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尽量待在光线柔和、安静的环境中。

眼睛可以凝视一个固定的物体,有助于减轻旋转感。

不要惊慌,告诉自己:“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它会像以前一样,在几个小时后过去。”

拥抱不确定性,找回生活掌控感

经过半年的生活方式调整,刘姐的眩晕只发作过一次,而且程度轻了很多。她虽然无法完全消灭这个“惯犯”,但她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它“斗智斗勇”,不再被动地活在对下一次发作的恐惧中。

良性复发性眩晕,这个听起来有些模糊的诊断,背后其实是一大群被眩晕反复折磨,却又查不出原因的患者。

我们想对你们说:你们的痛苦不是虚构的。科学地认识它,耐心地寻找规律,积极地调整生活,你完全可以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供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钢钢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皇甫辉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

联系我们

    医院官方公众号           

     医院官方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公众号



解放路院区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 邮编:030001       
门诊咨询:0351-4639766  1号住院楼:0351-4639800  5号住院楼:0351-4867333 

8号住院楼:0351-4867363 病案室:0351-4639715     医患沟通办:0351-4639019
前进院区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前进路南段35号  门诊咨询:0351-4638055                       

晋ICP备12003687号-4    晋卫网复审[2014]第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