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故事,是无数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缩影。
第一站:急诊科。第一次严重发作后,小林被同事送到了急诊。心电图、头颅CT、抽血化验……一系列检查做下来,结果都是“未见异常”。医生告诉她可能是“良性位置性眩晕”,也可能是“过度劳累、焦虑”,让她回去好好休息。
第二站:骨科。休息并没有阻止眩晕的再次来袭。有朋友说:“你肯定是颈椎病,现在年轻人都这样。”于是小林挂了骨科。拍了颈椎X光片,提示“生理曲度变直”。医生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给她开了一堆活血化瘀的药,并建议她多做颈部理疗。然而,几个月的理疗和药物,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善,眩晕依旧我们行我们素。
第三站:神经内科。小林开始绝望,她怀疑自己得了脑瘤。她挂了神经内科专家号,做了更昂贵的头颅核磁共振(MRI),结果依然是“一切正常”。神经内科医生排除了脑部器质性病变后,考虑她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焦虑状态”,给她开了一些抗焦虑的药物。
小林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困惑。所有的检查都正常,但痛苦却如此真实。她不敢开车,不敢一个人出远门,甚至不敢接有挑战性的项目。她的生活和事业,都被这来无影去无踪的眩晕搅得一团糟。
转折点:耳鼻喉科眩晕门诊。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朋友建议她:“要不,你去看看耳鼻喉科的眩晕门诊?听说耳朵里有管平衡的。”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小林走进了我们的诊室。我们没有急着看她那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而是先听她详细地讲述了整个过程。然后,我们问了几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你小时候晕车厉害吗?”
“你父母有偏头痛的毛病吗?”
“除了天旋地转,你发作时会不会觉得光线特别刺眼,或者觉得平时能忍受的声音变得特别吵?”
“你有没有过那种没有眩晕,但就是头痛得厉害,甚至恶心想吐的经历?”
小林的眼睛亮了,她连连点头:“对对对!我们从小就不能坐长途车,我们妈就有偏头痛。而且我们头晕的时候,确实觉得灯光晃眼,也听不得大声。偶尔会有太阳穴一跳一跳的痛,但不是很严重,我们一直以为是没睡好。”
听到这里,谜底已经揭晓了一大半。我们为她做了一些前庭功能检查,排除了其他耳源性疾病。最后,我们告诉她:“小林,你得的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它的名字叫‘前庭性偏头痛’。你的大脑对一些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兴奋’,这种兴奋不仅会引发头痛,也会干扰你的平衡系统。”
当诊断明确的那一刻,小林积压了半年的恐惧、委屈和无助瞬间释放,她哭了。这是一种找到答案后如释重负的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