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方肌是下背部和核心区域一块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深层肌肉。它的功能障碍是导致慢性下背痛、臀部疼痛甚至下肢牵涉痛的常见原因。
腰方肌的位置

解剖位置:腰方肌位于腰部深层,是连接肋骨,腰椎和骨盆的重要肌肉。

腰方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与症状

1、常见原因:
(1)急性损伤:突然的扭转、提重物姿势不当、摔倒等。
(2)慢性劳损/过用:
不良姿势:长期歪斜坐姿、“葛优躺”、坐姿时骨盆不等高。
重复性活动:单侧负重(如总是用同一侧肩膀背重包)、高尔夫、网球等需要大量侧屈和旋转的运动。
下肢功能异常:扁平足、功能性长短腿、踝关节或髋关节活动度不足,导致步行时代偿,腰方肌过度工作以稳定骨盆。
核心肌群薄弱:当腹肌、臀肌等核心肌群无力时,腰方肌会“过度代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3)继发性问题:如骶髂关节功能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会引发腰方肌的保护性痉挛。

2、症状:
(1)深部剧痛或酸痛:位于下背部肋骨与骨盆之间的区域,位置较深,按压时疼痛明显。
(2)晨起时疼痛加剧:睡觉翻身或早晨起床时感觉腰部僵硬疼痛,活动后稍缓解。
(3)特定动作诱发疼痛:弯腰、转身、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
(4)牵涉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臀部(髂嵴附近)、腹股沟区,甚至大腿后侧(但通常不过膝盖)。
评估方法

触诊:患者俯卧,治疗师定位髂嵴和最下方的肋骨。在两者之间,紧靠脊柱外侧的区域(竖脊肌的深面)进行深压。紧张的腰方肌会有明显的压痛点。

主动动作测试:站立侧屈,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手臂放松于身体两侧。缓慢地向一侧侧屈。如果向疼痛一侧侧屈时感觉受限或疼痛加剧,可能提示该侧腰方肌紧张或痉挛。

康复方法

1、筋膜手法
大部分背部疼痛问题都有腰方肌参与。因为腰方肌筋膜覆盖在髂骨和第12肋之间并附着在每个腰椎上。找到腰方肌筋膜,屈指将指尖放在髂骨缘上,大致沿着中线向后移动。稍微移动就能感觉到一个深层组织的边缘线,这就是腰方肌筋膜的侧面。

2、运动疗法
筋膜球放松腰方肌:找一面墙,将一颗筋膜球放在腰方肌的压痛点,避开棘突,沿着腰方肌压痛的位置,上下移动,放松腰方肌。

牵伸腰方肌:站位,右侧为例,将右手举过头顶,右腿放于左腿前侧,向左侧侧屈,感受腰方肌牵伸感,一般保持30-60秒,重复2-3次。

强化核心肌群,使腰方肌发挥正常稳定功能。如死虫式:平躺在瑜伽垫上,双腿抬起,膝盖弯曲成90度。双手伸直,与地面垂直。慢慢放下一条腿,同时将对侧的手臂向头顶方向伸展。回到起始位置,换另一侧重复。


总结

1.个体差异:每个患者情况不同,康复方案需要个性化。
2.切勿过度拉伸。
3.治本而非治标,腰方肌可能只是“受害者”,而非“元凶”。康复的关键是找到并解决导致它过度工作的根本原因。
供稿:康复医学科 田园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武俊英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